昨天早上8點15分,隨著公交車緩緩停穩,市民楊莉芳下了車,步行100米便到達了公司。“家和公司附近都有公交站臺,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天坐公交上下班,比自己開車更方便,還節能環保。”楊莉芳感慨地說。越來越多的市民像楊莉芳一樣,愿意選擇
綠色出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交通越來越便利。
“在主城區,公交車運營車輛總計有172輛,隨著公交系統布局不斷完善,公交車正成為市民綠色出行的主要途徑。”市友誼城市公交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對線路進行優化調整后,目前主城區范圍內的17條公交線路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線路總長達249.35公里,日均公交客流量達到了2.67萬人次。公交系統布局更完善的同時,公交車自身也“綠”意盎然。2016年,22輛插電式氣電混動公交車集體亮相,拉開了我市推廣使用
清潔能源公交車的序幕。此后,全市逐步淘汰老、舊、高能耗公交車輛,截至目前,
清潔能源車已占車輛總數的78%。
相較于燃油車,插電式氣電混合動力
新能源公交車雖然在購置成本上有所增加,但
節能減排的效果卻有了很大的提高。據介紹,
新能源公交車每充電30分鐘,可以在純電動狀態下行駛約20公里,同時車輛在正常行駛時、剎車時產生的多余能量,車輛系統還可進行能量回收轉化為電能,大大節省了燃油消耗,減少了
碳排放。
說到綠色出行,不能不提深受桐鄉市民喜愛的“小黃車”。為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2012年,作為政府實事工程之一,公共自行車首次出現在桐鄉街頭,此后又蔓延至崇福、濮院、烏鎮等。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計完成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項目投資7000余萬元,建成投入運營服務點316個,其中市區219個,鎮區97個,投入公共自行車1萬輛,日均租用量約8000人次。
行駛在馬路上的公交車、自行車在全市織就一張綠色公共交通網絡的同時,也帶動了更多社會車輛加入到“綠色”行列。截至去年年底,我市電動汽車保有量達1038輛,與此同時,桐鄉依托公共停車場建成集中式充電站11座,建成分散式充電樁642個。
“根據相關標準計算,與普通汽車相比,電動汽車行駛百公里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1.8公斤,按照目前我市電動汽車的保有量,每輛電動汽車每年行駛1.5萬公里計算,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1800多噸。”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分析。
新能源公交往來市區、城鎮之間,公共自行車運營服務點遍布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新能源充電樁出現在社區、醫院等公共場所……這些,共同組成了全市的“綠色”大交通網,為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作出重要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