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就像小寶寶一樣,需要呵護,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藍天保衛戰,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發布的《“藍天保衛戰、社會行動力”——2018-2019年社會公眾參與狀況調查報告(簡報)》顯示,當前階段,社會公眾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參與意愿較強,實際行動偏弱”。
報告指出,當前,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環境政策及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知較為積極。絕大多數(85.3%)受訪者理解環境治理的長期性,并認為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約七成受訪者愿意以實際行動支持大氣污染治理。
雖然公眾對大氣污染治理表達出強烈的參與意愿,但現實情況是,公眾參與治污的實際行動還相對不足。如面臨大氣較嚴重污染狀況時,私家車車主自主選擇經常停駛減排的比例,僅占兩成多(24.6%)。
公眾參與環保的動力方面,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者(72.6%)認為“個體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較大;約六成受訪者(59.8%)認為其成效較大。“每個人都要環保”雖然被廣泛認知,但個人起到的效果并未得到等量的認知。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惠遠表示,一直以來,環保工作較為注重從技術和政府管控的角度去治理環境,在驅動社會公眾參與、企業自主踐行方面相對不足,這方面需要加強。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表示,公益之路很漫長,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每個人參與。當前,全社會需要培養環保新習慣,并且為新習慣提供持續動力。
一位互聯網從業人員表示,像螞蟻森林這種“成就驅動”模式就挺好。她說:“自從開始參與螞蟻森林,我的每一次行走、每一次搭乘地鐵公交,都會有相應的
綠色能量產生。在‘小成就’的驅動下,我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我發現,低碳是更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堅持下去也完全不覺得費力。”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韓運榮表示,我們應該努力讓低碳從概念變為日常行為的一部分,讓環保融入日常生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