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本報發起的“日報邀您探現場”活動繼續舉行。當天,蘭州日報聯合蘭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邀請市民代表一同前往紅古區參觀蘭州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加工產業園項目。
“環保經”從娃娃抓起
在當天的市民代表中,有一張略顯稚嫩的臉引起了同行人的注意。無論是參觀還是在行車途中,他總是沉默不語,拿著手中的筆記本記錄著什么,而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參觀的間隙,我匆匆走上前去與這個學生模樣的少年聊天。原來,這個略顯稚嫩的少年名叫魏子力,是今年剛剛參加過高考的一名高中畢業生。盡管是隨意的攀談,但魏子力仍顯得十分認真。他說,因為父母工作的關系,從小就在他腦子里種下了環保意識,而每天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也就是防止污染、
節能減排等一些尋常家庭很難涉及的話題。因此,他十分留意有關環境保護的話題。在前幾天填報志愿時,他也義無反顧的填寫了與治理污染有關的專業。魏子力說:“現在社會上什么都流行從娃娃抓起。在我看來,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的問題是最需要從娃娃抓起的,因為,這將影響到很多年輕人,可以直接影響到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大家的觀念。”
魏子力坦言,十幾年的學校學習雖然也曾無數次的聽到過有關環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的話題,但真正能自覺自愿地從自身小事做起踐行環保觀念的同學卻不多,“也許幾十次的說教,都不如一次這樣的親眼所見”。
廢舊紙張、廢塑料、廢電視機、廢電腦、廢橡膠、廢金屬、廢電線電纜、報廢汽車……經過拆解、分揀、加工,脫胎換骨,成為新的產品,今天參觀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和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紅古園區感受循環經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無窮魅力。
在蘭州泓翼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中心電視機拆解車間,工人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在忙碌著,機器轟鳴,地面一塵不染。電視機拆解流水線,一臺臺電視機承擔著使命,經過系列拆解動作,拆解材料分門別類,有色金屬、塑料材料、黑色金屬、保溫材料……。這些材料經過回收再利用,成為新產品的一部分,它們的生命又以新的形式存在下去。
“生活中并不存在垃圾,垃圾只是被放錯位置的物品”,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總經理戴南昌一席話道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豪邁信心,誠如他所說,廢舊紙張的再造工程,如同再造大興安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