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是公共產品,是全人類的紅利。建設生態文明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只有全民的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增強了,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我們才能夠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雖然近年來公眾環境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仍無法滿足當前環境形勢的要求。公眾參與法律程序保障措施仍不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仍不充分、不到位;公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參與形式依然十分單一。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要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由此可見,健全完善環保公眾參與制度,充分調動公眾參與和監督的積極性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手段,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一要健全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為公眾參與提供法律程序保障。要嚴格執行新修訂《環境保護法》,盡快制定更加具體、可行的環保公眾參與制度來保證公眾對環境事務的有效參與。如立法規定公眾參與的范圍、方式、期限等程序性的內容,用法律手段保障公眾的環境參與權,使公眾參與原則能夠有效實現。要完善地方性環保法規,建立暢通的申訴渠道,加強公民的環境監督權,健全環保公益訴訟。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二要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環境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信息不暢通不僅讓公眾無法實際參與環境保護,更不利于調動其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建立有效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對于涉及公眾利益的熱點環境問題,應該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擴大公民對環境的知情權,以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監督權。
三要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環境意識。要進一步深化環保宣傳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針對農村和城市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教于樂,采取更加貼近公眾生活、更加生動的教育形式,使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貫徹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讓環境意識深入人心。
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環境教育。各級領導的環境意識水平直接影響各地發展決策。應把環境教育列入干部培訓計劃,提高干部的環境素養,增強綠色決策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