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
會議指出,把
綠色低碳、生態環保同擴大投資消費、增強發展動能更好結合起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實施低碳消費促進政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也是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題中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低碳消費從更廣泛的維度著眼于形成綠色生活方式。2021年出臺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推行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等,強調綠色、低碳和循環三者的相互協同。隨著“線上線下”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消費者希望以更低的能耗和排放獲得更優質的消費體驗,而新型消費本身倡導的數字化、便捷化,也為低碳消費帶來更多選擇。
眼下,低碳消費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低碳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市場上低碳產品品種少、
價格高,包括生活性消費在內的整個低碳消費環節覆蓋率較低,尤其是懲罰措施相對欠缺、力度不夠。同時,綠色低碳的宣傳力度和覆蓋范圍不足,如對于低碳消費日、
低碳社區建設等宣傳的目標人群以中青年為主,還不夠廣泛。此外,對于低碳消費、
低碳生活知識科普的力度還不足。基于此,應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推動綠色消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低碳消費的政策措施。明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將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以及相關技術創新等作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消費社會治理體系和機制,明晰政府相關部門在推動綠色消費中的職能定位,強化消費者協會推動綠色消費的職能作用,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環境社會責任,建立面向社會公眾的綠色消費激勵和懲戒機制。
另一方面,完善和強化推動綠色消費的市場和經濟激勵政策。在規范性約束指引下,重點從價格、財稅、信貸、監管與市場信用等方面建立經濟激勵和市場驅動的機制,引導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居民消費的綠色選擇。強化綠色消費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構建完善的綠色消費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消費信息
平臺。增強對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關于綠色消費的能力建設和培訓。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開展環境和社會影響評價,提升設施建設的綠色化程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