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規則帶來深刻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共識,國際低碳規則逐漸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是多方關注和博弈的焦點。當前,雖然低碳規則在聯合國等多邊機制中進程放緩,但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取得積極進展,在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
重要國際機構推進低碳規則。2012年,APEC成員達成一份包含54個6位海關稅號的環境產品清單,涉及大氣污染控制、固廢及危廢處置、可再生能源、廢水及飲用水處理、自然風險管理、環境監測及分析設備、環境友好產品等領域,這是全球首個實質性達成用于推動環境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環境產品清單。202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結合發展階段和歷史排放責任,提高全球主要
碳排放大國
碳價水平并設置
碳價下限。OECD長期關注碳定價機制,指出碳定價是應對氣候變化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提議建立顯性和隱性碳定價包容性框架,通過包容性框架下的統一標準,為碳泄漏問題提供定量分析框架,進而推動政策協調,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目標。
各國紛紛建立碳定價相關制度體系。為建立有效經濟手段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國際社會開始推行碳定價,這深刻改變著全球綠色貿易成本結構。碳排放
交易系統(ETS)和
碳稅是兩種重要的碳定價工具。截至2023年4月,全球正在運行的碳定價機制共73項,覆蓋約23%的溫室氣體,部分國家和地區已宣布將啟動新的ETS或
碳稅計劃。一方面,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區域內
碳交易體系。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2年全球
碳市場總交易額達95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3%,來自ETS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9%,來自碳稅的占31%。發展較為成熟的
碳市場主要包括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新西蘭碳排放交易體系等。2021年7月,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行業覆蓋范圍有序擴大,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另一方面,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較早開始征收碳稅,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稅種,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碳稅制度;日本、意大利等國將碳稅隱含在環境稅、能源消費稅等現有稅種中;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碳稅政策僅在國內特定區域實施或由各州(省)自行制定征收計劃,政策實施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自由貿易協定中低碳規則持續拓展。隨著全球環境治理領域合作日益緊密,環境規則成為平衡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工具。雖然多邊貿易進程放緩,但區域貿易合作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環境保護條款作為貿易議題納入自由貿易協定中,環境保護范圍擴大、環境規則深度拓展、環境與貿易投資融合等趨勢日益明顯。環境保護成為具有合作前景的領域,各國環境保護目標一致提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定設置了環境專章。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