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違規取水建設人工水面……日前,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一線,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對第一批5個典型
案例進行了集中公開通報。
與前兩輪督察相比,此輪督察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對各地生態環境進行“體檢”,為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指明方向、開出“藥方”。
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美麗中國“顏值”。
“繼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將PM_2.5污染治理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把治理重點放在VOCs和NOx減排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要以更多確定性的污染物減排量,抵消排放增量和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影響,努力完成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烏梁素海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20世紀90年代,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烏梁素海湖內生態功能明顯退化,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如今經過綜合治理,“塞外明珠”重現光彩。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沿黃河省區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讓母親河恢復生機與活力。
今年以來,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城鄉接合部,以及城市實際開發建設區域,都被納入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范圍,實現整治監管無死角、全覆蓋。昔日黑臭水體變成亮麗風景線,人居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累計植樹造林10.85億畝、種草改良6.6億畝、防沙治沙3億畝、修復和新增濕地1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荒漠化、沙化土地實現持續“雙縮減”,為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綠化面積。
擴綠,不僅僅是持續改善修復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同時也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與產業發展的相互成就。
森林覆蓋率高達82.51%的赤水市,成立了貴州首個森林
碳匯管理局。赤水市林業局局長李陽冰說,依托當地豐富的竹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林業固碳增匯工作,提升森林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
擁有400萬公頃浩瀚林海的伊春市,深耕森林生態旅游,讓“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走上全國人民餐桌。伊春市委書記隋洪波說,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要讓“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為“經濟財富”。
福建省華安縣走上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持續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華安鐵觀音”地理商標、“報春柑”集體商標、“北溪烏龍茶”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由此聲名遠播……
不久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出爐。截至目前,我國共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7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40個。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正推動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責任編輯: 蔡昕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