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低碳經濟崛起推動綠色金融創新

      文章來源:新華網2016-06-27 09:44

          毋庸置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興衰史,都是一部金融創新的編年史,每一次重大經濟轉型的背后,總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低碳經濟的崛起自然也不例外。
        
        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人類已經迎來了第四次浪潮——低碳化浪潮。自2010年以來,中國先后啟動了42個國家低碳省區低碳城市試點,這些試點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40%,GDP占全國總量的60%左右,今后中國會進一步將低碳試點擴大到100個城市。低碳中國的版圖正在快速拓展中。
        
        從低碳概念到低碳城市建設,將催生中國節能減排和低碳生產領域大規模投融資需求。保爾森基金會、能源基金會(中國)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共同撰寫的《綠色金融與低碳城市投融資》最新研究報告表明,僅是未來五年,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所需投資總額將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
        
        然而,規模如此巨大的綠色投融資需求僅靠政府是不能滿足的,專家估計,政府能夠提供的綠色投資只能占到全國綠色融資需求的10%-15%,綠色產業資金缺口巨大,綠色金融創新迫在眉睫。
        
        起底節能服務行業現狀
        
        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的定調,2016年成為低碳中國建設元年。
        
        3月,中國—瑞士低碳城市項目合作備忘錄的正式簽署;5月,浙江率先發布省級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6月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召開……未來五年,中國將跑步進入低碳新紀元。
        
        實際上,近些年,低碳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使得節能環保產業筋骨逐漸強健。總產值從2012年的29908.7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5531.7億元。細分領域中,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增速迅猛,年增長率均超過了20%。環保產業成為國家倚重的經濟增長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然而,縱觀各地的低碳城市建設投資現狀,依然停留在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的傳統模式。以低碳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塊——建筑節能來看。“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北方采暖地區約7億平方米的住宅進行了節能改造。但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占到絕大部分節能改造項目投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社會資本參與極少。
        
        面對潛力巨大的低碳產業,金融機構為何不敢輕易投入真金白銀?
        
        浙江碳銀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開始用了一年的時間對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產業規模進行全面的調研和分析認為,產業整體小而散,信息不對稱,節能數據難搜集,傳統金融以資產抵押為核心風控手段的風控模式和目前節能環保行業的商業模式不契合,這是阻礙金融資本進入低碳產業的最大障礙。
        
        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節能服務公司產業規模已經超過5000余家(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備案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3242家),其中產值超過10億元的只有6家,超過5億元產值的僅有18家,產業整體小而散特征明顯,嚴重阻礙行業良性發展。
        
        具體來看,融資時間和成本太高;低碳項目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未來收益權不確定;項目需要對接工業、建筑、交通等多個領域,協同合作難以實現;產業為區域經濟結構帶來的直接經濟效應不清晰等,都是阻礙低碳產業發展的核心屏障。
        
        信息壁壘下的金融困局
        
        實際上,自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EMC)引入中國以來,關于節能服務產業的商業模式探索,國內已經持續多年,為何仍然面臨如此多的行業痛點?其中,信息阻隔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碳銀研究指出,由于節能信息的不對稱,金融端口無法了解每項節能技術的可行性和實際節能效果,無法準確評估項目的實施成本,從而控制融資額度,項目施工及運營期的節能效果監測與資金監控無法落實。
        
        就建筑節能而言,保爾森基金會執行主任莫爭春表示,建筑能耗信息的缺乏,導致消費者無法辨識綠色節能建筑,節能服務公司無法找到高能耗業主,而業主也無法得知自己能耗水平的高低,嚴重阻礙建筑節能市場需求的釋放。
        
        此外,招商蛇口首席綠色低碳官胡建新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EMC最大的問題在于,目前節能市場上沒有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做能源審計、節能量核定等工作,因此在節能收益分配中存在諸多問題。
        
        作為投資方的節能服務公司,經常會面臨節能量難核定或者用能單位欺瞞、“賴賬”,而無法獲得應有收益的風險,同時,節能服務公司多為輕資產公司,沒有足夠的抵押資產,難從銀行獲得貸款。
        
        綠色金融創新擊破行業痛點
        
        正像工業文明讓農業文明時代由于距離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失效一樣,信息文明也將讓工業文明時代由于資源的不對稱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失效?;ヂ摼W時代,一切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商業模式都將改寫。國內首家利用互聯網打造垂直的B2B平臺——碳銀網的出現,也正在改寫低碳節能產業的商業模式。
        
        據悉,截至2016年5月,已有EMC服務企業3376家、設備商587家、專家65位入駐碳銀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正在形成。
        
        “2016年是中國經濟結構從高碳向低碳轉換的第一年,雖然早在上世紀90年中國就有合同能源管理機制,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市場更多的需要金融手段的創新和支持,碳銀通過創新綠色金融,打破綠色產業投資信息不對稱問題,為綠色金融投融資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讓綠色金融投資無障礙將真正解決綠色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碳銀創始人、CEO俞兆洪向記者介紹。
        
        “碳銀網”依托線上平臺及線下支持體系,搭建低碳產業實業、綠色金融投資、生產性服務跨界整合的綜合性服務平臺,高效整合并優化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社會資源,解除了綠色產業投資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在新商業模式基礎上建立新的金融信用及金融風險管理,投資風險管理評價模式和管控模式。
        
        此外,互聯網語境下低碳產業的項目管理模式也在發生變化。“碳銀網”項目管理系統能幫助企業有效地管理項目層及活動層收入和成本的預算,并實時跟蹤和匯總實際的收入和成本,包括項目中的銷售訂單與合同,項目工時成本,各項項目費用,采購訂單,開票與回款等,并對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有一個清晰、透明、全面的管控。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