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在中國興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不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中國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世界人口大國,資源消耗量大,且能源的利用水平低,不可再生資源有限。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第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和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世界產業結構升級促使全球產業價值鏈形成,發達國家低附加值環節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在承接發達國家低附加值環節的同時,也正積極準備向知識密集、科技密集的價值環節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可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尋找捷徑,緊隨并趕上世界發展的浪潮。第三,世界各國競爭日益激烈,其中競爭的核心是關于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央企業是共和國的長子,他們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使中央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效益。這對安定社會,穩定人心,建設和諧社會意義深遠。第四,全球氣候條件的惡化亟需改善。全球變暖對世界經濟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環境、氣候問題是全球性問題,這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五,國家政策的鼓勵。我國是負責任的大國,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有責任感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的必然選擇。我們在看到中央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取得重要成果的時候,應當更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不難看到,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低碳經濟中陷入了“國際壓力陡然增大”和“國內經濟發展現實”的矛盾,迫切需要找到兩者的平衡點。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就認識到,從國內來看,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和外延等的理論研究都還“很淺、不成熟”。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評價體系等認識都較為模糊。從中央到地方、從學者到民間,都容易產生歧義。但陳迎表示,“我們可以用相對的概念來理解低碳經濟。中國雖然與西方在發展程度上有差距,但完全可以向低碳邁進,通過降低能耗、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煤等道路節能減排”。喻捷則表示,發展低碳經濟尤其需理順產業鏈上的利益關系、深化改革。“低碳產業的發展環境與其他產業相同,都存在一段時間的產能過剩、標準化落后、地方保護主義。”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國開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很多困境,主要是道路選擇陷入了“國際壓力陡然增大”和“國內經濟發展現實”的矛盾。國際壓力陡然增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目前, 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并把發展低碳經濟置于國家戰略高度。在技術層面, 從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 到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 能夠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正在積極開發;在制度層面, 各國都認識到政策與法律的完善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歐盟在2004年3月已完成主要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定工作,制定了排放權交易計劃。根據這一計劃, 許多發電廠、石油精煉廠、鋼鐵廠等都將從2005年起須持特殊許可證, 方可排放二氧化碳以及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2004年11月, 日本環境省公布了一項旨在加速減排溫室氣體, 完成《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任務新環境稅計劃。2006年9月, 美國公布了新的氣候變化技術計劃戰略規劃, 新規劃將通過捕集、減少以及儲存的方式來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007年7月11日, 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