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階段制約
當前中國的發達地區相繼進入了工業化加速階段,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正是傳統資源投入高度增長、碳排放急劇增加的階段。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程度、規模、速度與傳統發達國家所經歷的路徑差異較大,使得我國經濟社會面臨更大的碳排放困境。資料表明,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已占全球的20。3%,比美國高出了1.3個百分點,為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國。另據國際能源機構(IEA)2009年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CO2排放量已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最大CO2排放國。據易碳家了解到,雖然1999-2002年間中國只有30%的CO2排放量屬于居民生活性排放(包括生活直接排放及滿足這些消費相關活動的排放),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居民生活CO2排放量將急劇增加,并成為CO2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這一階段推進低碳發展,難度極大。
二、產業結構制約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產業結構往往與某種增長方式和模式相對應,低端化的產業結構往往體現了粗放的增長模式和經濟的碳排放強度,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低端化特征非常明顯。1.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中傳統工業結構偏大,服務業過低的矛盾十分突出。2011年中國的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分別為10.12%、46.78%和43.10%。①中國三次產業比重與美、英、德、日相比偏低70%,甚至與更高的三次產業水平相差甚遠。2.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這主要表現為傳統能源、原材料加工業比重偏高,2010年這三個產業部門產值比重超過了40%,分別比2000年和1980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和14.5個百分點。這種傳統資源依賴型產業的資源消耗系數極高,污染排放強度也極大。以2010年為例,該三產業產值比重占全部工業的40%,而所消耗的能源量卻占到了工業總消耗的近80%。據易碳家了解到,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并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3.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一個共同的風險,即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的依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比重偏低。同時,在整個高新技術研發應用過程中,生產環節是技術含量較為缺乏的環節,這就使得我國技術創新領域失去了一塊基地,對我國高新技術基礎創新環境的形成極為不利。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低碳經濟是一種廣泛依賴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失去了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基礎支撐,低碳經濟發展必將面臨諸多困境。
三、能源結構制約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能源利用結構中,油氣資源已逐步成為常規能源,而中國的能源利用結構仍以煤炭為主。據易碳家了解到,目前我國的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達70%,而國際水平大約是27%。2000~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累積為183.3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累積消費量175.6億噸,占95.8%。如此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嚴重偏離了世界能源利用結構態勢。這種“低質型”的能源結構必然造成重污染和高碳排放。2000~2008年,全國累積排放CO2450.4億噸碳當量,其中來自燃煤排放308.2億噸,占總量的68.43%。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溫室氣體中85%的CO2,大氣污染中80%的SO2,67%的氮氧化合物來自然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