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已完成劃定并發布。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覆蓋的國土面積不低于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5萬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了中國方案。
2019年,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了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
案例。2020年,“生態保護紅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創新”
案例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別推薦案例。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一邊與自然資源部共同推進紅線劃定和評估調整,一邊在生態保護修復上強化統一監管,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在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監管能力、實施生態環境監督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2022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聚焦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么監督和結果應用,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制度安排和具體工作要求,規范和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2020年至今,生態環境部印發了8項系列標準,不斷提高監管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推動國家和地方數據互聯互通,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
同時建成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
平臺,綜合利用30余顆國內外衛星資源,聚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的局部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累計發現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余個,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黃河長江警示片拍攝等重大任務提供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對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基本實現全覆蓋,形成了支撐和服務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衛星“天眼”。
“我們還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
試點。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出發,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率先開展
試點。聚焦重點人類活動,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將遙感監測提取的疑似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流域監督管理局進行實地核實,與地方開展會商,督促問題查處整改。”王志斌介紹說。
王志斌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深化“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建設,推動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持續加大監管力度,守住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