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伴隨著中央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舉措,今年預計還會有大批項目上馬。請問,環評工作如何保障重大工程順利開展的同時守住“底線”?
劉志全:環評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對于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我部印發的《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強調,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服務重大項目的過程中,既要提前介入主動服務、提高審批效率,也要守住生態環境底線,確保環評審批質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在守住“底線”上,主要從四個方面嚴格把關:一是嚴守法律底線。具體來說,就是項目類型及其選址、布局、規模等要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法定規劃要求,避免出現觸碰法律底線的“硬傷”。二是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在環評中,嚴格要求建設項目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項目位于環境質量未達標區的,其措施要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要求;通過優化工程選址選線和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措施,使之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避免對相關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等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三是嚴守環境風險防范底線。嚴格審核環境風險評價內容,避免出現遺漏主要風險源或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風險防控措施不符合要求等問題。四是維護公眾權益底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依法依規指導建設單位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保障公眾環境保護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建設項目周邊存在居民點等環境保護目標的,應重點分析項目建設和生產運行對其的影響,針對可能直接對公眾造成不利影響的廢氣、噪聲、污水、危險廢物等,要求采取最嚴格的防治措施,切實維護公眾合法權益。
在強化環評事中事后監管方面:一是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對重大投資項目環評要求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確保環評批復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設施、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強化重大投資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執法,壓實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的屬地監管責任,對違反“三同時”和自主驗收要求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三是加大“未批先建”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將查處“未批先建”違法行為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監督檢查工作內容,將問題突出的地方和企業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