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完成并推出《ESG助力
碳中和目標報告》。基金會課題組從面向
碳中和的ESG政策框架、評級評價和投資實踐等多個維度展開研究與探討。報告在梳理當前國內外ESG實踐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ESG助力碳中和目標的理論框架,分析了ESG助力碳中和目標的七個路徑,并指出當前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政策建議,希望為更好地發揮ESG助力碳中和目標的作用,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商道融綠、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上海財經大學、國資委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團隊參與了課題專題報告的研究工作。
報告指出,可以把ESG作為促進“雙碳”轉型的關鍵變量。ESG與碳中和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與我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相契合。ESG的框架中內置著與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相關的議題,并且具有綜合協同、框架靈活、實用性強的特點,可以作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的有效綜合衡量指標。ESG可以嵌入市場化機制,又是一種綜合的治理手段,金融投資機構、企業、政府、社會、國際組織都可以利用這一工具推進碳中和進程。并且,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ESG在中國的實踐和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機遇,國內的企業和機構越來越重視ESG實踐與投資。
報告圍繞企業、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提出了ESG助力碳中和的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報告分析了ESG助力碳中和目標的七個具體路徑及相應實踐
案例。這七個路徑分別是:重塑治理結構,金融投資牽引,鼓勵綠色技術創新,促進高碳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供應鏈減碳,監督監管促進碳信息披露,政策支持賦能低碳發展。報告選取了博楓資產管理公司、
北京銀行、吉利數科、中國能源集團等優秀實踐
案例,從不同視角進一步詳細展示了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高碳行業企業等運用ESG助力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上的積極探索。
報告指出,ESG在助力碳中和目標中已經有了一些實踐與探索,但還存在諸多挑戰與不足。例如,對ESG的整體認識不足,碳核算的基礎設施不足,ESG信息披露和
碳披露覆蓋面和質量不佳,ESG評級權威性和影響力不足,ESG融入企業經營戰略困難,ESG投資存在誤區等。
為此,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面向碳中和的ESG頂層設計,具體來講,建議推動形成整合的ESG政策框架,建立符合國際標準、具有中國特色的ESG標準體系,設置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強預期引導等。
二是完善
碳排放核算體系,包括加快更新核算方法、規范區域層面核算邊界,加強數字科技手段應用、提升排放管理全流程效率,提升參與機構規范性與積極性、強化
碳排放監測監管水平,建立健全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等。
三是完善ESG生態體系構建,具體地說,可以進一步夯實ESG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企業ESG能力和信息披露水平,突出國有企業的引領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和ESG評級機構積極參與,發揮政府的關鍵引導作用。
四是加強面向碳中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從政策端推動建立ESG產品標準體系和運營機制,在市場端,金融機構應將ESG標準納入投資管理全流程,在產品端建議提升ESG金融產品的種類與質量。
五是通過政策激勵企業內生動力,開展氣候相關風險評估與管理能力建設,增強專業人才隊伍培養,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ESG理念傳播等方式搭建面向碳中和的ESG實踐支持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