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
綠色發展峰會上,生態環境部規劃院政策所副所長董戰峰發表了題為“加快健全中國ESG體系構建現代企業
綠色治理能力”的主題演講。
董戰峰表示,我國ESG投資起步晚、市場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其中,從市場階段看,中國處于ESG投資的快速發展階段,市場滲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從投資規模來說,國內ESG投資增長迅速,ESG逐漸成為主流的投資方式。至于市場參與主體,越來越受金融部門和投資機構重視,相關產品逐漸面世。
董戰峰指出,ESG投資是補充綠色投融資缺口的重要來源,構建依托銀行主體的ESG產品體系可以是我國的特色發展方向。
我國ESG發展進入快車道,尚存概念不統一等挑戰
董戰峰表示,我國的ESG發展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2年到2008年的起步階段,以“環境信息公開”政策建議為主,有相關的政策、指引、倡議,但剛性、規范性遠遠不夠;第二階段是從2008年到2016年的探索階段,“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更加明確、嚴格;第三階段是從2017年以來的深化階段,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進一步細化,上市公司全面披露成趨勢。
“十三五”至今,伴隨生態文明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等深入推進,我國ESG發展進入快車道,從ESG的E角度來說,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從評級、標準、投資體系方面積極推進。董戰峰認為,從ESG在我國發展的情況來看,存在著整體投資規模較小、認知度低、概念不統一等挑戰。
其中,人們在探索推進過程中,對ESG本身的認知還存在很大差異,包括ESG是不是能夠解決我們在企業、市場投資方、相關方的訴求。
我國對ESG的定義并未達成共識,相關研究不足。目前,國內外對ESG均沒有統一的權威定義,我國對ESG體系的社會認知度和市場影響力研究有限。我國雖然有較多機構推出自己的ESG報告,但市場認可度不高,國內外對企業ESG的評級過程均不夠透明,缺乏獨立性,導致結果存在偏差。
“企業的環境信用是ESG評價體系的關鍵權重,我們在環境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正在加快推進。”董戰峰認為,ESG投資是補充綠色投融資缺口的重要來源,構建依托銀行主體的ESG產品體系可以是我國的特色發展方向。
“披露-評級-投資間的信息需求存在割裂,信息透明度低導致較高的ESG應用成本,加劇投資利益相關方間的信息差。”董戰峰補充說道,一體化信息標準與第三方服務是潛在的解決途徑。
加快構建促進現代企業綠色治理的ESG體系
為何要建立中國ESG體系?董戰峰認為,這是建立綠色金融體系、規范可持續投資行為、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路徑的需要。
一是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需要,ESG關注企業的環境績效,可以降低因環境因素造成的風險,有助于金融資產向低碳項目及低碳企業傾斜,是發展綠色金融體系的抓手。
二是規范可持續投資行為的需要,ESG將環境等納入決策過程,是一種價值取向型投資,引導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的力量,從企業生產經營的源頭——資金端督促企業落實環保要求。
三是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ESG使得企業的環境績效能夠被市場充分定價,如果企業擁有優異的ESG表現,在市場體系中也擁有更大影響力、更多主動權。
四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需要,提供執行工具和手段參考,政策中納入考量,可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促進綠色轉型;監管中納入考量,可提高能效,發揮監管的規范作用。
董戰峰表示,要加快構建凸顯綠色中國的ESG制度框架。政府及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完善ESG評價體系頂層設計,推動量化可比的ESG信息披露框架指引性文件出臺,強調環境、碳中和相關指標的創新與構建;出臺ESG投資指引性文件,引導市場深化ESG投資意識。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