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服貿會期間,經濟觀察報、國際
綠色經濟協會、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共同舉辦了“‘碳經濟’經觀論道”活動。
今年服貿會期間,經濟觀察報、國際綠色經濟協會、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共同舉辦了“‘碳經濟’經觀論道”活動。圓桌
論壇環節,嘉賓分享了在落實“雙碳”戰略、推動ESG體系建設、助力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思考與愿景。
本場論壇由經濟觀察報編委、金融市場新聞中心主任袁金秋主持,與會嘉賓包括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勃諾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CEO 王軼名、浦發銀行
北京分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牟軍、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以及AMD大中華區政府事務部副總裁黃志強。
袁金秋:良好的ESG評級體系,可以對企業運行和機構投融資決策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請問ESG評價指標有什么意義?
王曉書: 企業運營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外部性,這些外部性有些是正面的,比如企業交稅、員工工作機會和社會福利;有些則是負面的,例如環境污染、
碳排放等,可能導致企業受到處罰甚至關停工廠。
由于負面外部性會內化為公司財務風險,因此近幾十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監管政策發生了非常大變化,在企業利潤的基礎上增加了對ESG的關注。全球政府機構已經協同努力,推動經濟向低碳轉型,這將是對全球產業格局的重塑。
目前, 金融機構在推動經濟的低碳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一些標準來識別哪些企業在做低碳轉型、哪些企業碳排放數據是準確的。在這樣的趨勢下, ESG評級的出發點就是幫助投資者識別企業潛在的ESG風險。
王軼名:ESG評級的方法、權重占比都是相對客觀、公開和透明的,中國企業應該主動擁抱這些規則,從而快速提升自己的ESG評級。如果一家企業最初(ESG披露)信息方面出現了一些偏差,將會直接影響未來更長周期的評級。
袁金秋: 對企業而言,環境治理需要有投入,投入則要資金的支持。作為金融機構,應當如何做好項目甄別,實現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牟軍:從銀行的資產結構來看,綠色資產占比正在逐年提升。例如截至今年6月底,浦發銀行貸款總額大概是4萬多億,其中綠色資產不到4000億,約為整體份額10%。 不過,對比1%-2%的整體貸款增速,綠色資產增速已經達到30%左右水平。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金融手段包括
碳配額、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抵押,以及一些衍生工具。未來,浦發銀行對于高碳資產配置會進行風險識別,利用ESG領域的評價標準和市場公開數據,逐漸融合到后續的方案管理中。
袁金秋:根據畢馬威調查,最近幾年很多科技公司也非常重視ESG領域,把ESG相關因素納入公司運營。請問AMD在ESG方面進行了哪些嘗試?
黃志強:作為高效能與自適應計算的領導者,AMD積極展開ESG實踐,并制定了2025年和2030年新的企業責任目標,涵蓋數字影響、環境可持續性、供應鏈責任以及多元化、歸屬感和包容性。如今,公司正向實現這些目標挺進。
AMD為全球速度領先和超高能效的超級計算機——Frontier超級計算機——以及排名前20高效超級計算機中的17臺提供動力。AMD與員工、客戶、合作伙伴和社區一起推進計算創新,以幫助解決全球最重要的社會和環境挑戰。
袁金秋:ESG兼具多方利益共同發展的理念,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趨勢。如何看待追求利益和責任投資之間的權衡問題?
房東明:追求利益和責任投資并不矛盾,很多時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追求利益角度來看,瑞銀研究部發現,中國為實現去碳化,要將能源結構進行大幅調整,減緩對化石能源行業的新增投資。這意味著,新材料、
新能源、綠色交通、
綠色建筑和普惠金融等方面,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從責任投資角度來看,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的4000多家機構加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 PRI)。在中國,市場對責任投資的關注也與日俱增。目前,中國綠色信貸體量已經超過10萬億人民幣,
綠色債券余額也超過了1.1萬億人民幣,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產業基金都是幾千億的體量。
事實上,責任投資的回報率并沒有低于傳統投資,比如MSCI新興市場ESG領袖指數的回報率就高于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雙碳目標下,資本市場的機遇很多,綠色和可持續發展主題相關投資機會、ETF和其他投資產品都會很受歡迎。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到過去ESG方面沒有明確的統一標準,隨著ESG產品越來越多, “漂綠”風險也時有發生,比如歐洲將天然氣納入綠色能源產生的爭議。
袁金秋:最后請各位嘉賓分享一下,你們對ESG未來發展趨勢是如何判斷的,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有什么期待?
王曉書:從全球來看,尤其歐洲這樣的發達市場,ESG基金規模已經達到萬億歐元;中國還處于ESG發展初期,得益于政策積極引導,未來前景是非常開闊的。但同時, 海外基金規模達到一定體量之后,會出現“洗綠”風險,面臨市場質疑和監管挑戰。針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資者,歐盟開始出臺越來越多政策細節。以鄰為鑒,以史為鑒,各國也要防止類似風險,真正讓ESG回歸本質,支持可持續發展。
王軼名:我們始終堅信,“雙碳”和ESG將是撬動全球綠色經濟的新杠桿和新引擎,在這個周期中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成為ESG “領導者”,建議企業應該更加關注ESG數據信息含金量,比如是否具有交易價值。企業實施的“雙碳”戰略,ESG規劃是否可以被量化績效,是否可以反哺企業的財務指標。
牟軍:銀行關注ESG發展綜合實力和ESG發展狀況是否匹配,選擇適應和有助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ESG策略。同時,我們建議通過信息披露,把企業實際面臨的低碳、公司治理等問題通過分析模型向社會公開,創造一個更透明的ESG發展環境。商業銀行處于充分競爭的市場,我們愿意投入資源支持綠色金融領域,給出理性、遵循市場規律的、服務實體經濟的合理
價格
黃志強:作為提供基本算力的現代科技公司,我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要將先進的科技用到銀行、通訊、制造等領域,提升行業效率、推動行業
碳減排,用科技手段助力整體社會環境的進步。
房東明:2021年,瑞銀發布超過134份ESG主題研究報告,舉辦20余場ESG投行主要
會議,一共在全球發行了146筆ESG相關債券,交易總額達741億美金。在大中華區,瑞銀去年發行了超過200億美金ESG相關債券。
從發展趨勢來講,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歐洲市場目前已經從風險管理轉向影響力投資,未來還會涉及到更多資產類別。同時,投資者在個股投資方面更青睞與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概念,并且國際投資者傾向整體投資策略制定、公司治理這些方面。上述趨勢不僅存在于二級市場投資者中,也廣泛存在于VC、PE。
目前,中國碳排放權、
碳交易市場還在初探期,但行業前景十分廣闊。中國作為人口、制造和出口大國,綠色金融和
碳交易市場能為“雙碳”目標提供更多的協助和服務。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瑞銀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參與其中。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