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政策利好、責任投資(ESG)的全球化趨勢,兩者在2021年交匯于一點,成為公募基金當前“重要且緊迫的事”。
自2017年華夏基金率先加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簡稱UN PRI)之后,4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陸續跟進。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有興全、工銀、南方、建信、銀華、大成、鵬華、廣發、博時、招商等多家基金公司加入了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
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三個英文字母的縮寫,是一種投資理念,強調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兼顧投資的社會與環境效益。在業內人士看來,從投資的角度,不應該僅僅把ESG投資當成風險防范的手段,更多的是把它當成實現超額收益的方式。正如華夏基金國際投資部負責人潘中寧所言:“展望未來,在ESG方面做得好的基金公司往往更能抓住新的業務。在ESG方面表現出色的上市公司,估值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責任投資“大年”拉開帷幕
多年來停留在理論層面的ESG投資,終于在2021年站上了公募行業的風口。
“最直觀的感受是,ESG投資的音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出圈了。”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感嘆道,“相關的
論壇和媒體報道越來越多,加入UN PRI的機構和以ESG為主題的新產品越來越多。從討論內容來看,兩三年前還要向大家普及什么是ESG,如今已經深入到ESG到底能不能帶來超額收益以及具體標準的制定等話題。”
事實上,國內存量ESG基金主要圍繞主題投資展開,“純ESG基金”稀少。
光大證券一份研報的統計顯示,如果將“純ESG基金”定義為投資策略中完整包含了環境、社會、治理投資理念的基金,將“泛ESG基金”定義為未完整采用ESG投資理念,但考量了環境、社會和治理其中任一方面的基金,截至2021年5月31日,國內共有182只ESG主題概念基金,其中“純ESG基金”7只,“泛ESG基金”175只,合計管理規模達3457.87億元。
光大證券的研報認為,2019年以來國內泛ESG指數及基金產品明顯擴容,主要受益于
新能源、光伏、低碳相關主題型基金的發行熱度,真正將ESG投資理念運用到選公司層面的產品相對較少。這一方面與當前A股市場的ESG評級體系發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資性有待驗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ESG投資理念尚未普及有關。
從新發產品層面來看,近半年來,純正的ESG公募產品數量激增。Wind統計顯示,2020年全年僅發行了3只ESG基金,而2021年上半年就發行了8只,其中5只是ETF產品,3只是主動管理基金。
據業內人士透露,下半年還有更多高標準的ESG基金面世。
從業績來看,Wind統計顯示,截至7月20日,全市場ESG主題基金近1年投資平均回報率接近30%,近2年投資平均回報率接近100%。
其中,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近2年回報率近350%,匯豐晉信低碳先鋒、信誠中小盤和工銀瑞信生態環境近2年回報率均超過250%。此外,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和長信
低碳環保行業量化近1年回報率均超過100%。
從“看上去很美”到“在門口敲門”
誰在提升ESG投資的熱度?李一梅認為,政策層面的紅利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碳達峰、碳中和被確立為國家的長期戰略目標等,但更底層、更長遠的邏輯還是根植于時代的變化。
“
綠色發展和能源革命大背景下,企業應該為整個社會而不僅僅是股東創造價值,這些理念將漸成主流。如果說兩三年前講這些還是‘看上去很美’,那么現在已經是‘在門口敲門’了。如果不主動擁抱,可能面臨被時代巨輪碾壓的風險。”李一梅說。
銀華基金董事長王珠林的思考更加深入。他表示,一方面,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投資實踐要順應大勢,積極擁抱大勢;另一方面,資管行業的社會責任也促使基金公司踐行影響力投資,做積極股東。
“我們判斷,以長期利益最大化為導向,財務目標與社會目標缺一不可的價值觀將成為投資管理行業的主流。資產管理機構要主動踐行積極股東的理念,深入參與被投資主體的ESG實踐,甚至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王珠林表示。
碳中和的政策利好為何能夠成為ESG投資的催化劑?在新近發布的《興證全球基金碳中和白皮書》中,興證全球基金表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峻風險之一。2020年9月,中國在碳中和道路上的關鍵導向和目標,不僅為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抓手,也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和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碳中和首先針對的是ESG中的環境,而要踐行綠色投資和可持續投資,社會和治理兩方面的因素不可缺少。ESG成為優選公司的重要指標,將在碳中和拉動的產業升級中孕育出眾多投資機遇。
“針對碳中和的長期趨勢,我們把相關的投資機會分為三類。”王珠林介紹說,第一類是供給受限背景下的
價格上漲,第二類是需求增長背景下的產業壯大,第三類是前所未有的新技術革命。
基金公司積極踐行ESG
隨著ESG投資走向主流,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在系統地建立責任投資研究團隊、構建可持續投資研究框架并新發產品,行業責任投資大潮已經全面襲來。
例如華夏基金從2017年建立ESG投資研究團隊之后,2020年在公司層面設立了ESG業務委員會,負責統籌管理公司的ESG投資和推廣業務,并且正在籌備發起一只高標準的ESG整合策略的公募基金。
銀華基金在投資研究領域籌建自有的ESG數據評級體系,努力將ESG三要素系統融入傳統的財務和估值分析模型。此外,該公司正在研究論證自身的碳中和路線圖,并積極籌備年內推出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ESG產品。
南方基金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內部ESG評價體系,實現對3963家上市公司、3479個信用債主體,合計7442個投資標的ESG評級覆蓋,是國內對投資標的覆蓋面較廣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同時,公司內部建立了研究員與基金經理的數據共享
平臺,以促使基金經理在投資決策中充分考慮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相關信息。
興證全球基金透露,公司不僅率先在行業內引入社會責任、綠色投資理念,并發行相關主題基金產品,而且已經構建了包括董事會、公司ESG投資小組、ESG牽頭小組、ESG其他相關部門等四個層級在內的責任投資管理體系,對責任投資工作進行管理、實施和監督。基于此管理架構,公司設立了方向性的投資層面的碳中和目標,并將持續完善自身碳數據庫,關注企業
碳排放并積極降低投資組合的
碳排放。“自2021年起,公司全面實現運營碳中和,并將每年定期發布碳中和報告。”興證全球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ESG會不會在投資中限制或者影響實現超額收益?這一直是令業內困惑的問題。
對此,李一梅表示“完全不會”。一方面,從控風險的角度看,把ESG原則應用到投資標的篩選中,對于控制尾部風險非常有效。因為,如果說一般投資的收益率是20%和30%的差別,那“踩雷”與否則是0和1的差別。另一方面,從積極的角度說,采取ESG的視角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質地好的標的。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