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政策的影響下,金融業也加速改革和創新步伐,以期助推企業踐行
綠色發展理念。日前,恒生中國宣布正式完成首筆包含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條款的人民幣利率衍生品交易,成為首家完成此類交易的銀行。
恒生中國環球市場部企業財資業務總監許婕介紹,該筆交易是掛鉤人民幣利率掉期的一個衍生品,主要目的在于幫助企業防止市場利率波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產品在設計中包含了一個ESG觸發條款,條款掛鉤三大指數,分別為中證財通中國可持續發展100指數(ECPI ESG)、國政ESG300指數和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基準指數。
“我們會設定一個觀察期,如果期內企業的ESG表現一直包含在樣本指數中,即會觸發ESG條款,那么企業相應地會享受一個利率優惠。同時,一旦業績條款被觸發,其接下來的衍生品存續期內也可以享受利率優惠,相當于降低了成本。”許婕說。
此次交易公司為有色板塊頭部企業洛陽鉬業旗下貿易
平臺埃珂森金屬貿易公司IXM。據悉,洛陽鉬業ESG連續三年獲得MSCI BBB評級,與力拓、必和必拓等國際礦業集團同屬第一梯隊。
“我們有一個‘重大性原則’,重點識別對企業發展來說最大的風險,這不僅僅是環保,還有治理和產品的各方面。比如閉礦和復墾、尾礦安全和勞工安全等。”洛陽鉬業可持續發展執行委員會主任梁瑋說,洛陽鉬業基于行業發展要求和企業長期堅持的理念,一直高度重視ESG發展。在信息披露方面,洛陽鉬業主要遵循港交所的ESG的披露指引,同時參考GRI(全球報告倡議)的核心框架。
今年1月,洛陽鉬業全資子公司剛果(金)騰科豐谷魯美礦業公司(簡稱TFM)與Bayeke酋落和豐谷魯美鎮兩大分權領土實體達成協議,雙方簽署2021至2025年的五年期社會責任書,TFM計劃為社區發展提供3119.4萬美元。
盡管起步較晚,但中國市場對ESG的關注度和意識提升迅速,不少中企業加速“補課”。據中財大綠金院統計,截至2020年10月披露數量增長至1010份,24.74%上市公司主動發布了ESG報告。
據GSIA數據統計,中國ESG投資規模從2014年的5億美元規模到2016年的29億美元,規模增長約154%。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統計結果表示,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泛ESG主題基金(77只)總規模超600億元,ESG主題公募基金(5只)發行規模40.41億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